(上接第一版)已使这座3A级旅游景区声名远播。2020年国庆小长假期间,阿妹戚托景区游客量超过8万人。
旅游业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增收,曾经的贫困户杨登文就是其中一员。他和妻子在政策扶持下开办的小餐馆生意火爆,收入日增。“以前没有技术,打零工,得一点吃一点,好生活是什么样子不敢想。”杨登文搓着双手很感慨,“眼下就想多挣点钱,先给孩子买一套大房子。”
小镇欣欣向荣,产业方兴未艾。入冬以来,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日日繁忙,订单生产的电动摩托车、旅游观光车、垃圾清运车等产品摆满了存放车间待运。公司董事长张云昭介绍,今年初以来,企业积极响应复工复产号召,克服疫情影响积极调整市场思路和产品结构,生产形势日益向好。自去年5月第一辆电动车下线至今,已实现销售额逾4000万元,带动2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逾800万元。
“一个是政策好,一个是建设和服务到位,发展潜力也很足。”张云昭说,企业正在筹建两条新的生产线,扩大产能后,可实现年产电动车30万辆。国外市场复苏以后,企业发展壮大完全没问题。
产城互融 宜居宜业更宜人
虽是深冬,青山如黛,绿水如面。社区内鲜花盛开,每个晴朗的夜晚都会上演一场盛大的篝火狂欢,灯火如昼。
白天,谢小串在园区内的贵州山水鞋业有限公司上班,是一名月薪3000元的蓝领工人;夜晚,她换上自己的彝族服装来到阿妹戚托艺术团参加演出,又是一名月薪2000元的群众演员。从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妇,变成家庭经济收入的“半边天”,谢小串觉得找到了人生价值。她对新生活的感受是:“很开心,很值得,很幸福。”
据介绍,在阿妹戚托景区,目前仅文化演艺已直接带动600多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。2019年7月,晴隆县适时成立了三宝街道,所辖6个社区均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。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搬迁群众一起,同吃旅游饭,同奔致富路。
迁入地有就业保障,迁出地有产业创收。晴隆县在三宝乡抓好“三产两项”盘活“三块地”,采取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养鸡、养牛、仿野生天麻种植等扶贫产业,实现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全覆盖。同时,依托林地资源优势,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和国家储备林项目,群众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等收入,贫困群众户户有项目、人人有收益。
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说,易地扶贫搬迁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在实现搬迁群众持续、多渠道增收的同时,又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,是一举多得之策。阿妹戚托小镇借易地扶贫搬迁之“势”,推进产城互融带动全面发展的探索仍在进行。
住着新房子,数着钱票子,笑着陪孩子,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在阿妹戚托小镇徐徐展开。
(转自1月13日《贵州日报》)